极目新闻记者 霍动
7年前,一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断书,让26岁的小秦(化姓)和家人跌入深渊。踏上漫漫求医路,病情反反复复,不断吞噬着他的信心。幸运的是,随着血液肿瘤领域创新诊疗的迅速发展,小秦接受系统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目前已重返工作岗位。
小秦的主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肖毅教授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淋巴瘤在所有的癌症里面,治愈率是非常高的,随着诊疗手段的提升,创新靶向药物不断进入临床运用,为广大患者重新点燃了希望之光。”
肖毅教授
千变万化,最会“伪装”的肿瘤
小秦是湖北黄冈人。2016年夏天,一天晚上他睡觉时突然觉得左腋下很疼,后来发现淋巴结肿大,就开了点消炎药吃,但情况不仅没有好转,连颈部也出现了淋巴结肿大。家人带着小秦来到武汉同济医院,小秦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肖毅教授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淋巴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按照肿瘤细胞病理特征,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占总体发病人群的绝大多数。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淋巴瘤。
肖毅教授介绍,淋巴瘤是近年来增长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临床上,淋巴瘤的症状千变万化,“最常见的可能是脖子上长了一个肿块,腋下长了一个肿块,腹股沟长了一个肿块,还有看似普通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等,有可能就是经过‘伪装’的淋巴瘤。”肖毅教授说,淋巴瘤堪称最会“伪装”的肿瘤,除了头发和指甲外,它几乎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这是由于淋巴组织遍布我们人体的全身,发生恶变的细胞、首发病变的部位不尽相同,加上个人免疫力差异等诸多原因,造成了淋巴瘤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常常很难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但再狡猾的疾病,也会露出蛛丝马迹,肖毅教授提醒,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身体长包块、皮肤瘙痒、低热盗汗、体重明显减轻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赋能精准,DLBCL治疗迎来新标准
“随着诊疗手段的提升,创新靶向药物不断进入临床运用,近年来,我国在淋巴瘤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善,治愈率大幅提升。淋巴瘤已成为目前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肖毅教授介绍,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例,从诊断来说过去没有PET,现在有了PET,过去没有肿瘤DNA的检测,现在也有了,还有病理的精细分型,这些都可以更精准地判断病人的基本情况。
从治疗上看,包括CD20单抗、抗体偶联药物(ADC)、CD3/CD20双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BTK抑制剂以及CAR-T疗法等,已经从原来传统的放化疗、移植治疗走向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个体化精准治疗时代。国内外指南最常见的标准方案是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联合化疗的R-CHOP方案,基本上可以治愈50%-60%的病人。但由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约40%-50%患者经过初始标准治疗后仍会复发,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亟需新的研究和治疗方案探索。
今年3月,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优罗华(维泊妥珠单抗)在国内正式上市,革新了DLBCL一线及R/R治疗的格局,标志着我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领域的治疗迎来了新的治疗标准。
“维泊妥珠单抗有一个抗体,抗体上面连了一个化疗药,这个抗体就会自动地去找到肿瘤细胞,找到肿瘤细胞以后再把化疗药给它释放出来,把肿瘤细胞杀死,所以它的靶向性是非常好的。”肖毅教授说,与传统靶向药物相比,维泊妥珠单抗降低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相对风险达36%,其凭借独有的治疗靶点、独特的药物作用机制和创新的药物结构显著提高了淋巴瘤治疗效益,为淋巴瘤患者带去新的希望。
2023年11月8日,DLBCL治疗领域再传捷报,创新药物高罗华(格菲妥单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成人患者。
肖毅教授表示,作为全球首个对R/R DLBCL患者进行固定周期治疗的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可以同时针对CD20/CD3两个靶点发挥作用,具有更强的B细胞抓取能力和作用效力,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更强。格菲妥单抗获批,标志着我国淋巴瘤治疗进入了双抗新时代,这将有助于满足不同患者群体在不同阶段的治疗需求,助力更多淋巴瘤患者走向“治愈”,推动淋巴瘤治疗更上新台阶。
多管齐下,助力患者重获新生
“淋巴瘤来势汹汹且千变万化,DLBCL相较于其他淋巴恶性肿瘤预后更差,不少人在罹患DLBCL后,就觉得没有希望治愈了,往往容易失去信心。”肖毅教授说,由于淋巴瘤分型众多,当前人们对DLBCL诊疗的知晓率还不足,提升公众及患者对DLBCL的认知和了解非常重要。
对于侵袭性和恶性度高的DLBCL患者而言,初始治疗是影响患者后续治疗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初始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复发,将会不断加重疾病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肖毅教授说,改善的根本则在于一线治疗的创新,建立起规范化、标准化的诊治方案,通过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把规范化的观念往下传递,让患者不论在哪个层级的医院都能得到规范化、个体化、标准化、质量化的治疗。同时,期望未来有更多新的药物能够获得医保准入,让药物可及性变得更高,让更多急需的患者能够及早获益。
扎根血液领域20多年,肖毅教授始终秉承着生命至上,让医疗更有温度的理念。小秦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正是在治疗过程中,肖教授像亲人一样对他的鼓励和关爱,让他一次次增强了与疾病搏斗的信心。
“活着就是王道,活着就有机会等待新的方法出来。”肖毅教授说,每一位患者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作为医者,就要竭尽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维护每一个家庭的完整。在繁忙的诊疗工作之余,他总是不断深入学习和思考,厚积薄发,精进医术,只为不负白衣使命,促进患者更多获益。
“对高危的DLBCL,从自体移植联合CAR-T治疗,到未来CD20/CD3双抗应用,我们医院有信心对难治复发的DLBCL达到70%-80%以上的长期治愈率。”肖毅教授说,同济医院血液科医疗技术实力雄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血液病诊疗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之一。每有新的诊疗手段和创新药物,同济医院血液科都能很快引入,为的就是不断优化临床实践,让患者能够及早受益,给患者带去新的希望,助力他们早日康复并回归社会。
相关链接
肖毅,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德国汉堡大学骨髓移植中心访问学者
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血液学会 常务委员
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湖北)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委会细胞因子调控分会 主任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移植及细胞治疗学组 副组长
主要从事血液系统各类疾病诊治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已在专业领域发表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240余篇,其中70余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主持及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主持省、市级课题12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及武汉市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标题:每年新增10万人,警惕这个最会“伪装”的肿瘤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bigualu/5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