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2》什么时候来?”
剧版《三体》大结局后,灵河文化创始人,剧版《三体》总制片人白一骢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观众的期待,也从侧面说明了这部剧集的成功。豆瓣8.5的成绩,足以让白一骢和团队高兴。在接受红星新闻专访时,他也笑着表示,“终于松了一口气,七年多的辛苦没有白费。”
剧版《三体》的开发,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战役,也是白一骢从业来最难和最花心血的项目,“没有什么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先例,预算都不知道怎么去算,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对于公众关心的《三体2》,白一骢能给出的答案是正在筹备。但对于他来说,一切还是未知,“石头也没有,河也没有。”
不过,白一骢期待有更多类似的科幻剧制作、播出,“科幻题材现在确实有一些项目,但总量还是很少,没法在我们行业里面占据一个足够重要的比例。”如果说国内的影视行业要实现真正的工业化,那一定是靠这一类题材的推动,哪怕只有一小步。
《三体》总制片人白一骢(白衣者)
以下自述根据采访整理
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
《三体》播出后受到了好评,我们制作团队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三体》那么大一个IP,其实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去做事,轻松很多。如果能拍好,那证明作品就是很好;如果没拍好,那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只是在完成这样一个拍摄工作,里面所有惊人的设定、匪夷所思的想象力,都是刘慈欣老师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三体》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爆款”。我真的一点都没有介意,从我做《三体》开始,就没想过这会是大众爆款。你想想,这本书经历了多少年才被更多人接受?2006年开始连载,2008年出版,到2015年终于获得了“雨果奖”。《三体》这本书就不是一个坐在这儿就非常轻松阅读完的作品。剧也是这样,不是说我们做一部剧出来,能让每个人愿意来看。
《三体》不是《星球大战》那种,一上来就打打杀杀的,纯粹靠视觉去讲故事的。我们跟着原著的风格走,不是去改变原著的内核或者形式去讨好更多的观众。
其实做这部剧,我们就是希望最大程度吸引到原小说的书粉,目前来看,书粉基本是满意的,我们还是很开心。作为科幻小说,《三体》是有一定门槛,如果完全没有看过这部小说,可能追剧的时候代入感就会差一些。
后来也有一些贪心,说是不是降低一些门槛,吸引路人粉。但我们也不能降到一个不太用脑子就能看的程度,这确实不太现实。
所以前期我们做了很多尝试,用了一个最笨的方法,把有可能改编的方法都做一遍,前后做了十几个版本剧本方案,有非常科幻的,也有走感情的……啥样都有。最后平台、刘慈欣老师和各主创方大家决定严格尊重原著进行创作。
回归原著,基于原著的写法以及整个特征,最好的方式就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后来我选定了杨磊导演来执导,他进来之后,和我们的想法也是完全吻合的。
我们虽然拍的是科幻,但如果奔着科幻去拍,就可能不真实。那我们按照现实主义去拍,这里很多庞大的想象力就会变得非常真实可信。
为了这个戏可信真实,我们在开机之前去过好多科研单位,邀请了科学顾问,跟科学家们聊,问问题,就是希望剧里不会犯特别低的错误。
我很欣慰的是,这次认识了很多科学家,他们说自己平常不看电视剧,现在也在看《三体》。我觉得这个结果是我们认可的。
我真的在做《三体》吗?能做好吗?
我第一次看《三体》是在《科幻世界》,觉得写得太好了。2009年,又买了《三体》的小说。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时,我们还挺高兴的,中国的科幻作品也能获得世界的大奖。
好像就在那个时候,就有消息说《三体》要影视化,我们在聊天时就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个怎么拍?太难了!
结果没过多久,这个项目就跟我产生了交集。
跟我没关系的时候,你会怀疑,说这个事成不了。但真和自己发生了关系,那一瞬间会产生一个很奇怪的状态:没准我能做好!
我人生中间出现过两次这样的状态。一次是我2002年大学刚毕业,那时内地刚开始翻拍金庸的书。当时我们就觉得可能不好拍。结果没过几天制片方就找到我,参与《天龙八部》的编剧工作。那时我就觉得,我能做好。
不管是《三体》还是《天龙八部》,这些小说的分量、知名度、影响力是这么庞大,那我如果跟它们有交集的话,肯定是我占了很大的便宜,我能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种兴奋感,会掩盖所有的理智。
所以到我参与《三体》很长时间后,都经常会觉得有点恍惚:怎么回事?我们就真的在做《三体》了?我能做好吗?这种怀疑伴随了我很多年,有一种悲观的情绪,但是我又需要不断给团队打气,说我们一定能拍好。
直到去年,我才真正对这个项目有信心。那时我们后期差不多完成了,就邀请了很多业内的朋友来看片,提意见。我知道,他们并不会因为是朋友就说好话,当时给出了鼓励和赞许,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他们的鼓励让我一下就有了刺激。
我当时也意识到,这部作品真的可能让大家满意。
《三体》从未考虑流量演员
剧版《三体》启动的时候是2016年,预计的开机时间是2019年,后因为疫情,直到2020年的六七月才开机。
那我们行业所谓的寒冬就是从2018年底开始的,但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定预算。这个戏有一个很麻烦的地方,就是预算不知道怎么定。
你让我拍一个其他题材剧,我大概能很快把整个预算算出来。但《三体》太庞大了,比如特效量是多少?哪些场地需要搭建哪些实景?我们找不到任何参考。最后测算了很多东西后,才最终定下来。
当然,对于拍戏来讲,多少钱其实都是不够的,预算永远都是不足的。平台其实给予了很多支持。演员这一块,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用流量演员,因为《三体》没有角色适合流量,哪个流量能去演汪淼?演大史?那演不了呀!我都不能想象一个爱豆去演,那可能大家受不了到什么程度了!
因为定的是现实主义方向,我们就从这个类别来找优秀的演员,价格当然也低一些。也给几位主演压了价,给人说咱们这个作品还是有一定影响力,我们好好拍戏,多点钱给制作。演员们也都非常的接受,没有计较这个略显寒酸的片酬。
我说过很多次,其实为了钱,就没必要来拍《三体》。比如杨磊导演和陆贝珂导演,从2018年年底进到这个项目,花了近四年时间。那可能在其他项目上,可以拍三、四个戏了,就意味着可以挣四到五份的酬金。
不光导演,我们整个团队都面临这个问题。因为更多的钱投入到制作了,大家都是为爱发电。
希望“三体”能推动影视工业化
作为创作者,我们当然希望行业有更多类似《三体》《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作品。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科幻的,我在很多公开活动讲到题材类型的时候,都在反复提科幻。我认为科幻很重要的地方是,它面对的是星辰大海,面对的是宇宙,那在整体的文化价值上,就有更庞大的世界观。
科幻作品也是非常好输出的,可以输出到任何国家去,大家都是命运共同体。所以美国的很多科幻大片都能做到很好的全球发行。
其次,这种类型的东西,对于影视工业提升非常有帮助。我们中国现在影视工业化基本没有,那科幻题材是有可能让工业化产生一点点萌芽的,稍微让这个行业在工业化道路上往前走,哪怕一小步。可能这就是做科幻作品的意义。
欣慰的是,现在国内有很多人开始做科幻类的项目,但遗憾的是总量还是很少,没法在我们行业里面占据一个足够重要的比例。
首先是行业内做科幻的力量很薄弱,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大家都在摸石头过河。比如我们在横店拍戏,是因为这里拍戏在产业结构上是类似的,类型剧,有这种剧需要的景,这些东西复用率很高。
但是科幻没有这样的地方,我们全中国找不到一个科幻影视基地。量不够,所以产生不了这样的产业,
另外,不管是《三体》还是《流浪地球》,创作的时间周期都太长了。对于资本来说,不愿在这样的项目上耗费时间,可能希望一个周期更短的项目,别的项目可能进去之后,一年多一点儿就出来了。那像《三体》这种项目,进来之后六七年都出不来。
对于我们自己团队来说,我们是希望接触不同的项目,创新的项目,你老是在一个舒适区里做戏,其实挺无聊的。
那科幻对我们来说,无论是想象力还是表达方式,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更新奇更刺激的体验,这种满足感是超强的。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标题:《三体》收官8.5分,总制片人白一骢:这场7年的战役没有白费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gzdm/10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