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减人员编制”释放何种信号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对于精减后少数部门超编问题,给予5年过渡期逐步消化。”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明确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等13项举措,其中,“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备受各界关注。这是时隔25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再次出现对精减人员编制的目标要求。

此前国务院进行了8次规模较大的机构改革。从历次机构改革动辄20%乃至更大的精减幅度看,本轮5%的比例目标比较温和,体现了渐进有为、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

精减人员编制的要点是“减”,关键却在“精”。“减”的目的是为了更科学合理,更有活力与战斗力,是为了“精”,追求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配置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管理更加高效的目标。

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金融监管、数据管理、乡村振兴、知识产权、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职责优化和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既有“机构职责优化和调整”的需要,也有转变政府职能、精兵简政过紧日子的需要。

按照5%的比例看,此次精减人员编制的绝对数并不大,但这一举措具有示范性、导向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坚持要过紧日子”“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要用于民生”“过紧日子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而是要长期坚持”。精减人员编制,就是过紧日子原则的重要体现。

另一方面,此次机构改革不仅仅是精减,还规范了人员编制,比如对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采取统一标准,一体列入公务员序列管理等。

方案还明确提出,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换句话说,精减并不意味着各部门同步减人,而是在总量控制下可以做结构性优化,以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有足够人力和资源支撑。这体现了“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动态调整思路,是实事求是、因应时势的做法。

随着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的精减,地方各级政府机关也需要跟进。去年以来,已有一些小县启动了地方机构改革,其目标同样是精简机构、人员和编制,“攥紧拳头好发力”。

机构调整、精减人员编制往往会触动多方利益,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必须“啃硬骨头”,不折不扣地扎实推进。当前,我国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必须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标题:“精减人员编制”释放何种信号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gzdm/10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