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
在德州市作家协会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比赛中,散文《我的县长父亲》获得一等奖。
9月18日清晨,德州作协在微信公众号公布了获奖名单。
由于文章题目、获奖名次与某电影情节相似而引发网友热议。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名单和文章链接。
网友们在看完文章全文后态度反转:“为我昨天的轻浮道歉”。
9月19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联系文章作者于忠东,对方暂不想接受采访。
获奖名单发布单位德州市作协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文学作品征文,是按照廉洁文化主题创作要求、投稿作品的文学性来评选的。对于该文作者于忠东,他们并不熟悉,只是此次征文投稿的一位作者。
一等奖作品引发争议后反转
6月中旬,德州作协发布了“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启事,要求主题作品创作以正风肃纪反腐、弘扬廉洁文化、讴歌本土先模人物和事迹为主要内容。从中国共产党人廉洁为民的事迹中汲取营养、大力宣传本土鲜活事例和特色廉洁文化等。来稿择优在微信公众号推出。
7月27日,于忠东的作品《我的县长父亲》刊发。
在文中作者写到,自己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一生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没给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留下了129本工作日记。在整理这些日记时,作者才晓得她心中“无情、抠门、一根筋”的父亲,是一位品德高尚、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该文章在9月18日获奖名单发布之后迅速引发关注,有网友将其与讽刺以《我的区长父亲》为题获得作文奖的电影情节做类比,称“艺术照进了现实”。
有人将文章全文发至网络,看完全文的网友称“为昨天的轻浮道歉”,“热泪盈眶,由衷地敬佩这位纯粹、清廉、正直、勤劳、信仰坚定、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老县长。”“这篇《我的县长父亲》和某部电影里获奖的情节完全是两回事,无论是文章写作还是思想内核,得奖都实至名归,应该被赞扬、被广泛传播。 ”
记者注意到,于忠东在多家文学平台发表过稿件。如,在“禹城文学”平台上这样介绍于忠东:中共党员,山东禹城人,某银行退休干部。爱好写作,敲打文字,并喜欢通过笔墨,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在这个平台上,怀念县长父亲系列的文章,她写过4篇,还发表过一篇《父母爱情》,讲述自己父母间的深情。
随身携带工作日记的老县长
公开资料显示,于忠东系于志明的小女儿,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次搬家,他的父亲都会随身携带两个大木箱。里面一本本,一摞摞都是工作日记。每页都编有页码,每本都有编号。2021年3月31日,于忠东将91本日记捐赠给了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
根据禹城市政协今年8月发布的一篇《“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征文选登(22)——初心如磐跟党走 披肝沥胆为人民》文章中介绍,老县长于志明1929年生于辛店镇东于村,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入党。曾任禹城“王寨区”区长、县民政科科长、宣传部长、禹城六区区委书记,1955年10月年仅26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
于志明的工作日记(图源禹城市政协)
文中写到,翻开于志明一本本的工作日志,从麦田串种棉花到帮助村民抬粪施肥; 从抗旱防涝到和农民一起生产自救;从深入基层调查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到改造盐碱涝洼地......
七十多年前,禹城80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三十多万亩,沙荒地有2.6万亩,涝洼地5万亩,为了改变“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的状况,于志明在当县长的时候,日志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等字眼,他一门心思的想着如何改变盐碱地、沙土窝,让庄稼多产、高产,让老百姓吃上饭。
“应鼓励同类话题的创作,影响人、感染人、鼓舞人”
德州市作协对此次征文获奖名单产生的争议并未作出详细回应,他们说“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文学作品征文”。至于为何删除获奖名单和文章链接,工作人员称,“可能还会正式公布。”
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时,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评价该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我觉得这篇文章获得一等奖实至名归。当今大背景和大环境下,我们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需要这些真实现实的题材开好头、讲好中国故事,更希望有更多同类的题材能够真实表现中国共产党员,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的真实写照,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和鲜活的事迹,对党员干部队伍来说,获得养分的吸取和榜样的力量。”向凯表示。
“网友们的两极反转,其实说明他们也被原文真挚情感的表述或鲜活的事迹感染了。也说明网友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日趋在走向成熟。我们应该真切地去鼓励全国各地进行同类话题的创作,会涌现一批先进的基层党员干部事迹,让他们的事迹去影响人、感染人、鼓舞人。”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游晓鹏
标题:《我的县长父亲》获德州作协征文一等奖先争议后反转,德州作协回应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gzdm/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