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跨省扩圈,正在成为潮流。
01
最大的跨省都市圈
全国最大的都市圈,终于来了。
日前,上海、江苏、浙江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区域。
这是继南京、重庆之后,横空出世的第三个跨省都市圈,也是唯一一个以“大”冠名的都市圈。
不过,就在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命令“防止都市圈盲目扩张规模”,无数城市的大都市圈之梦就此破碎。(参阅《这些城市,“大都市圈”梦碎了?》)
覆盖三个省份的上海大都市圈,会不会受到影响?
上海大都市圈之大,不仅在于面积之大,也在于经济实力之强、产业之发达,更在于区域融合度之高、都市圈一体化之强,或许不在“盲目扩张”之列。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组编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我国共有6个成熟型都市圈,17个发展型都市圈,11个培育型都市圈。
其中,广州、上海、杭州、深圳、北京、宁波为成熟型。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最初的规划概念,当时宁波都市圈被单独列出,而苏锡常都市圈被划入上海。
如今,随着沪甬跨海大通道被提上日程,宁波都市圈也成了上海大都市圈的一部分。
当然,这份规划并非来自国家层面的批复性规划,与此前的南京、福州、长株潭、西安、成都、重庆等都市圈有所不同。(参阅《扩圈!第二个跨省都市圈来了》)
按照官方的话说,这是沪苏浙三地的共识性文件,也是建设全球城市区域的宏伟蓝图。
未来在国家版规划中,是否会有调整,仍值得关注。
02
大都市圈,究竟有多大?
上海大都市圈,是国内唯一以“大”命名的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横跨三个省份,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区域。
在我国各大都市圈中,一般有且只有1个经济强市作为中心,带领一众小兄弟共同发展。
即使相对发达的广州、深圳都市圈也只是“双万亿”组合,而上海大都市圈却坐拥5个万亿城市。
其中,上海是4万亿级的中国经济第一大市,苏州、宁波、无锡、南通均为万亿GDP城市,常州也是万亿俱乐部候选人,只有湖州、舟山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可以说,上海大都市圈,是“一超多强”的集合体。
整体来看,上海大都市圈9市经济总量合计高达12.6万亿,常住人口近8000万人,整体人均GDP达到16.5万元,说是最富裕的区域并不为过。
这一数字,超过了俄罗斯、韩国的经济体量,接近“东北3省+西北6省”的总和,实力之强,可见一斑。
从城市群的视角看,上海大都市圈与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圈都属于长三角城市群范畴。
囊括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的最大重心所在。
上海大都市圈以占长三角约1/6的陆域面积,承载了长三角 1/3 的人口,创造了约 1/2 的经济总量。(参阅《41市聚齐!GDP揭榜,谁是最大黑马》)
从都市圈的视角来看,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实力与东京都市圈相当,远超国内各大都市圈。
从体量上看,横跨两省8市2区的南京都市圈GDP总量为4.6万亿元,成都都市圈的体量为2.5万亿元,长株潭、福州、西安都市圈不到2万亿元。
就此而言,上海大都市圈之“大”,可谓名副其实。
03
跨市地铁,1小时通勤圈?
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是第一位的。
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但凡成熟的都市圈,都不乏跨城地铁、市域快轨乃至城际铁路作为连通,构筑起1小时通勤圈。
在粤港澳大湾区,从广州到佛山清远,从深圳到东莞惠州,正在构建起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1小时交通圈带动这些地市的同城化发展。(参阅《扩容!中国最大的“跨市”地铁群来了》)
那么,上海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进展如何?
上海与苏州的跨城交通最为成熟。
目前,上海地铁11号线已经开到苏州昆山的花桥,而与上海11号线连通的苏州S1号线将于明年开通,届时从苏州市区到上海市区将有地铁直连。
至于无锡和常州,虽然没有直达上海的轨道交通,但两地都在通过地铁与苏州无缝对接,届时可通过苏州的地铁网络直通上海。
作为都市圈内第二大市,宁波与上海隔海相望,虽然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但需要绕行杭州湾大桥,通行时间长达2小时以上。
不过,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观。根据《最长的跨海通道来了》一文分析,连接上海宁波舟山的沪甬、沪舟甬两大跨海通道已纳入国家规划。
届时上海到宁波通达时间可从原来的2个多小时缩减到1小时左右,宁波得以跻身上海大都市圈的“1小时经济圈”。
至于江北的南通,不仅拿下了上海第三机场,而且也借助京沪第二高铁的沪苏通段与上海完成直通。
事实上,作为“一超多强”的都市圈,交通虽然以上海为中心,但没必要全部都围绕着上海而行,区域内各大城市之间的直通也被提上日程。
日前,通苏嘉甬高铁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条连通了南通、苏州、嘉兴、宁波的高铁,将上海大都市圈的西翼连成一体。
当然,由于上海大都市圈覆盖范围过大,很难全部通过地铁等轨道交通连成一体,与传统的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有一定差异。
这背后,跨海通道、高铁、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等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依旧将各大城市构筑到“1小时经济圈”内。
04
大城大圈,产业有多强?
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强在哪里?
上海大都市圈的强,主要集中在产业层面。
上海、苏州是我国第一大、第三大工业城市,宁波、无锡、常州、南通的工业增加值也位居全国前列。(参阅《再提“工业立市”!谁是全国工业第一城?》)
与广州、深圳都市圈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为优势产业不同,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地,也是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重镇,还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重要产业集聚区。
关于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地位,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来自华为的余承东的这句话最为形象:
如果不能尽快复工复产,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停产。
这里说的是如果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停摆,那么全国的电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都会遭受冲击。
为什么会这么说?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中心,其一举一动,都关乎着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运转。
以集成电路为例,根据芯思想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在排名前15的城市里,长三角地区占据6席:上海、无锡、合肥、南京、苏州、杭州。
其中,前十大城市里,有三个都属于上海大都市圈,上海更是我国集成电路第一城。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占全国1/4,并坐拥国内40%的产业人才,汇聚了科创板一半的集成电路上市公司,大名鼎鼎的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紫光展锐、沪硅产业都位居于此。
上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承载着扭转内地半导体被“卡脖子”的希望。
目前,上海企业实现14nm先进工艺规模量产,90nm光刻机、5nm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国产CPU、5G芯片等实现突破,代表内地最高水平,但与国际上仍有一定差距。
与耕耘多年的上海相比,无锡显得有点低调,但坊间也给了一个称号:半导体界的“一线城市”。
2021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高达1780亿元,云集了以华虹、长电科技、华润微、SK海力士、海辰半导体、中环领先为代表的龙头企业。
一个上海大都市圈,竟然出了多个集成电路龙头城市,这正是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的体现,也是大城大圈大产业的优势所在。
05
最大的短板是……
上海大都市圈,有哪些短板?
作为全国最大都市圈,规划对其实力及优势毫不自谦,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样直言不讳。
规划指出,上海大都市圈面临生态环境、人口结构、创新竞争、城际交通网络不够成熟等诸多挑战。
这其中,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已经空前高企,而创新竞争和城市交通网络都能通过补短板来加以结局,最难的还是人口结构的优化。
上海大都市圈的人口问题是多层面的:
人口增量不及预期,人才吸引力有所减弱,老龄化率居高不下。
没错,我在今年出版的新书《中国城市大趋势》中,曾以《20岁的珠三角,40岁的长三角》为题做过专文剖析。
不只是上海大都市圈,整个长三角陷入出生率直逼东北、老龄化率遥遥领先、人口吸引力与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的困境。
先看人口增量。
2011年-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年均增量为95.7 万,同一时期粤港澳大湾区为224.4 万。
具体到城市,过去10多年,大湾区的深圳、广州人口总增量高达725.7万、611万,两城就相当于上海大都市圈的总和。
再看在在校大学生增量。
2011-2020 年间上海大都市圈在校大学生增量42 万,不到粤港澳大湾区增量的一半。(参阅《中国大学生最多的20个城市》)
同期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留在本地的比例,上海大都市圈为70%,也低于粤港澳大湾区的 80%。
至于老龄化率,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更为凸显。
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率高达15.4%,明显高于粤港澳大湾区的6.5%。
至于作为龙头的上海,老龄化率已达16.3%;都市圈里的南通更是以22.67%,位居全国第一。
与之对比,大湾区的广州仅为7.82%,深圳和东莞更是低到3.22%和3.54%,数字之悬殊,可见一斑。
显然,人口问题,将成为上海大都市圈长远发展的最大掣肘之一。如何鼓励生育、吸引更多外来人口、提高高学历人口比重,已是当务之急。
标题:跨省扩圈!中国第一都市圈,呼之欲出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gzdm/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