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联储开启猛烈加息后,美国有分析认为,美联储此举给世界其他国家造成深重痛苦,从欧洲到非洲,美元的加速升值在推高美元汇率的同时,也向全球输出严重的通胀,在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都制造了经济混乱。美联储推高了全球物价、使债务偿付规模急剧扩大并加大了出现深度衰退的风险。
例如,根据欧盟统计局9月30日发布的初步数据,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从 8 月份的 9.1% 跃升至 9 月份的 10%,这是自 1997 年以来欧元区数据的新纪录。其中,德国的通胀率从 8 月份的 8.8% 飙升至 10.9%。欧元区 19 个国家中有 9 个国家通货膨胀率超过 10%,包括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通货膨胀率超过 22%。
值得注意的是,欧元区不含能源的 CPI 从上月的 5.8% 飙升至 6.4%。这一指标在去年 10 月达到了 2% 的大关,并且从那时起持续飙升:
德国9 月CPI 通胀飙升至 10.9%。
而随着北溪管道相关的事件及损失,也直接撕裂了贯穿了西欧的能源供应链,欧元区国家通胀进一步失控。预计欧元区19国还将面临进一步的恶性通胀。如下,爱沙尼亚9月的通胀率已经超过24%。
欧洲央行于 6 月结束量化宽松,当时其资产负债表总资产达到 8.84 万亿欧元。9月8日欧洲央行第二次加息75个基点,存款利率+0.75%,在7月加息后,零利率政策(ZIRP)时代终于结束。结束了负利率政策(NIRP)的疯狂时代。
与此同时,在强势美元的侵袭之下,正在推高全球多地食品、燃料和药品的价格;在债务缠身的阿根廷、埃及和肯尼亚,“强美元”正把这些国家进一步推向债务违约;在印度和韩国等市场,“强美元”正吓退潜在的外国投资。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说:“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这是一种必败状况。”如今,美元对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已达几十年来最高水平。今年6月,欧元对美元汇率达到1比1的平价水平,这是自2002年以来的首次。与此同时,美元也在碾压其他货币,包括巴西里亚尔、韩元。
例如,印度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中旬,印度外储为54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创下近3年以来新低。而据经济学家综合各项数据统计,包括各州邦,以及印度联邦在内的,印度全部公共债务总额约为1.78万亿美元,相当于印度的债务总额已超过该国外汇储备的约300%。这就使印度经济几乎不具备抵御强势美元的侵袭。
尽管欧洲和印度,以及其他多个市场都上演了强美元背景下的种种经济困境,但在洛克菲勒国际主席鲁希尔·夏尔马(Ruchir Sharma)看来 ,当下的美元更接近峰值,美元的弱点正在增加。无论是否经过美国通货膨胀调整,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的价值现在比其长期趋势高出 20%,并已高于 2001 年达到的峰值。这似乎都正在酝酿美元再次大幅下跌。
与此同时,截至10月2日,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突破30.93万亿美元的史上新高,为美国GDP的125%,美国金融网站零对冲称,债台高筑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巨大问题和烫手山芋。
尽管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美元升值,但美国的债务利息成本也正在骤然增加。非盈利组织美国尽责联邦预算委员会(CRFB)预测,仅9月宣布的这次加息0.75%,美国就将在未来十年增加2.1万亿美元的赤字。按这一比例计算,美联储今年已经将基准利率提高到3%-3.25%上来看,美国未来十年因此增加的赤字总额或将达到至少8.5万亿美元。
这对于美元和美国经济的长期冲击非同小可。一旦全球买家持续抛售美债,美元将进一步失去吸引力。与此同时,全球去美元化进程也不断加速。截至目前,中国、日本、俄罗斯、德法等欧元区19国、英国、以色列、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伊朗、安哥拉、委内瑞拉、伊拉克、科威特、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斯里兰卡、土耳其、卡塔尔、阿联酋、越南、匈牙利、巴西、南非、罗马尼亚、瑞典、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瑞士、古巴、尼日利亚、菲律宾、萨尔瓦多、厄瓜多尔、巴拉圭、缅甸、智利至少60国已开始用不同方法,开启了去美元化的进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 目前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为 59%,为 1995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央行已经于数月前正式发起,与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欧洲央行、瑞士央行等多个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共同组建一个试图绕开美元限制的联合加密货币小组。这说明,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美国经济的传统盟友,以及瑞士作为中立国也加入了去美元化的行列。
正如野村分析师称,美国经济的一些做法,正在使人们有理由相信,美元越来越不像主要货币了。而通过上图,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球储备货币从来没有被一种货币长期独占过。对此,夏尔马进一步称,所以不要被强势美元迷惑,后美元世界即将到来。(完)
标题:美联储猛烈加息后,19国陷恶性通胀,最高通胀率超24%,60国去美元化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gzdm/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