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一堂科普课】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逐日双雄”将中国天文浪漫洒向太空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 冷舒眉 王勇】新年伊始,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年晚会——“2024科学跨年之夜”吸引了中国百姓目光,十多位顶尖科学家通过网络直播为全国观众上了 “2024年第一堂科普课”。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行星探测、量子计算、生物科学等诸多领域攀登高峰,实现突破。《环球时报》选取4位“科学跨年之夜”的代表嘉宾,通过报道他们的创新历程,分享科学进步的力量。

古今中外,人们对太阳的探索从未停止。在“2024科学跨年之夜”,太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说,太阳是人类探索之旅中一个永恒的挑战,而目前对太阳活动的观测研究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太阳?《环球时报》记者在专访时,首先抛出了这一问题。汪景琇表示,太阳活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太阳就是研究人类的家园。另一方面,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日心说”,到今天的太阳系外生命宜居带的探索,自然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类对太阳的深入研究。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唯一能够对其进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精度偏振探测的天体,我们积累的太阳知识也引导着人们探索更广阔宇宙中的天体对象。

人类对太阳的了解程度有多深?汪景琇用“挺了不起”来概括。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人类对太阳总体结构,包括内部的产能机理,已基本把握;对太阳表面层次(即光学厚度为1的地方的范围)基本观测清楚,包括太阳磁场、流场、太阳活动和外层的太阳风等,相应的天体磁流体力学和辐射转移理论得以建立。但对太阳内部的探索还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期待更多观测努力。汪景琇还提到,“帕克太阳探针”2024年将到达距离太阳表面9倍太阳半径的地方,“这等于已到太阳大气内部去实地测量了,所以人类在太阳探测上的进步是很了不起的科学奇迹”。

据汪景琇介绍,我国的太阳物理研究在国际上处于先进与领先地位之间,我国的优势在于对太阳活动和太阳磁场的研究,但在太阳内部结构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研制世界上最好的太阳磁像仪——怀柔太阳磁场望远镜,这标志着中国太阳研究的新开端,在地基太阳磁场、速度场成像观测,特别是向量磁场观测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汪景琇回忆,1999年就是利用这台望远镜,他与当时还是研究生、今天已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怀柔观测基地主任的邓元勇和艾国祥院士等,在世界上首次测量出太阳极区的向量磁场。

而今天,太阳研究作为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在中国焕发着勃勃生机。2021年10月发射的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试验卫星——“羲和”号,开启了中国逐日的新时代,这一空间探测器让我们得以详细研究太阳的自转和太阳爆发源区的动力学。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综合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实现了中国综合性太阳空间探测零的突破。汪景琇说,“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将中国天文的浪漫洒向太空,羲和与夸父携手,成为中国太阳物理学家的‘逐日双雄’。”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陈维成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科学跨年之夜”将科学与节日巧妙融合,讲述科技创新故事,展现科技报国豪情,让公众深刻感悟国家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科学文化自信,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

标题:【2024第一堂科普课】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逐日双雄”将中国天文浪漫洒向太空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gzdm/7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