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缩量现较大调整,我国“五大行”首度齐聚榜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黄鑫宇)北京时间11月27日,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公布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记者注意到,我国“五大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自2021年以来,首度齐聚榜单。另一方面,不同于2021年、2022年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数量均为30家,2023年上榜银行在数量上“缩量”为29家,且出现较大调整。

图/2021年—2023年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信息来源:金融稳定委员会)

值得关注的是,交通银行首次上榜,位列第一档首位。这家银行也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时隔8年出现的“中国新面孔”。在此之前,我国“五大行”中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已分别自2011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5年起被列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此外,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也从2022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第一档升至2023年名单中的第二档。

名单中的“变”与“不变”

所谓“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介绍,主要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承担了关键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就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较大影响甚至系统性风险。2011年11月,金融稳定理事会确定了首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并每年对名单进行动态调整。”金融监管总局表示。

不同以往,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有29家银行上榜,而在2022年、2021年时均为30家。名单将上榜银行分为五个档次,从第一档到第五档,每个档次对应着不同的最低额外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分别要求附加资本达到风险加权资产的1%、1.5%、2%、2.5%及3.5%。

与前两年的名单相比,未变的地方主要体现在,2023年的第五档银行仍旧处于空缺状态;第四档银行均为摩根大通银行。对于第三档银行,2023年名单与2022年的保持一致,为美国银行、花旗集团、汇丰银行三家。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2022年名单相比,2023年第二档银行变动较大,上榜银行数量由2022年的7家银行升至10家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与瑞银集团升至名单的第二档。

此外,2023年名单中的第一档银行则由2022年的19家降为15家,其中瑞士信贷银行、意大利裕信银行跌出2023年名单,交通银行则首次上榜,位列2023年名单第一档。

名单出现较大调整的原因在哪里?

事实上,不只是我国“五大行”首聚榜单,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看来,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榜单出现了较大调整。

据金融监管总局介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防范“大而不能倒”,成为各国反思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

为此,国际金融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监管改革措施。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批准了巴塞尔委员会起草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Ⅲ”),首次提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概念,并于2011年公布首批名单。在此基础上,2017年底,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Ⅲ改革最终方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附加资本和杠杆率等要求;同时其评估框架也包含了规模、关联性、可持续性、复杂性和跨境行为五个权重维度,全面评估银行的全球系统重要性水平。

杜阳介绍,2015年至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平均得分由227上涨到231,且总体呈现稳健上升趋势。

“分地区来看,北美地区G-SIBs(平均)得分由246下降到244,呈小幅收缩态势;欧盟和英国G-SIBs(平均)得分下降较为明显,分别由230和310下降到210和256,欧洲银行业脆弱性逐步增加,全球竞争力有所减弱;日本银行业G-SIBs(平均)得分变动较为明显,2015-2021年间由181上涨到235,随后快速下滑至2023年的199,受限于本国市场长期处于低利率环境,日本三大银行集团均将国际化经营作为盈利的重要抓手,业务发展受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影响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在G-SIBs得分的变化趋势中。”

杜阳同时亦就瑞士信贷银行、意大利裕信银行本次跌出2023年榜单的原因,分享了他的看法。“疫情以来,瑞士信贷(银行)深陷经营困境,2022年净利润亏损80亿美元,各业务板块经营问题全面暴露。截至2022年末(意大利)裕信银行总资产规模共计8578亿欧元,同比下降6.5%,规模收缩或成为排名下降的重要因素。”

虽然“五大行”首聚榜单,但未来中资G-SIBs仍需增强资本补充能力

随后,杜阳重点对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评估体系中得分变化及背后原因作出分析。

他认为,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平均得分从161上涨到242,与近年来中资银行快速发展、全球竞争力稳步提升的趋势高度契合。

“(特别是)近年来,在实体经济运行承压的背景下,我国国有大行显著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增加信贷投放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因此规模成为驱动得分上升的重要因素。”杜阳解释道。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毫无疑问是对银行重要性的认可,然而也意味着上榜银行要面对更高资本监管要求。“当前,中资G-SIBs资本补充压力较大”,杜阳坦言。

202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原银保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提出,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满足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应包括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分别指符合规定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工具与风险加权资产和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率)。按其规定,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加权比率应于2025年初达到16%、2028年初达到18%,杠杆比率应于2025年初达到6%、2028年初达到6.75%。

从目前工、农、中、建“四大行”的资本充足情况来看,杜阳认为“仍存在缺口”。

“未来,中资G-SIBs需要增强资本补充能力,从分子效应出发,通过定增和可转债等工具的综合使用,进一步补充资本金,缓解资本压力。另一方面,从分母效应出发,加快业务转型,大力发展理财、托管以及投行等表外业务,提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水平,在扩大营收的同时放缓风险加权资产的增加,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杜阳提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

标题: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缩量现较大调整,我国“五大行”首度齐聚榜单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kongdiao/5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