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可挡》打造体能版“最强大脑”,安全保障是重头丨主创谈

作为年末最后一档登场的体能竞技类综艺,《势不可挡》由《最强大脑》团队制作,节目中出现的一百位选手中,有人是企业白领,也有消防员及奥运冠军等运动专业人群。日前,新京报记者专访节目总导演王刚。王刚表示,《势不可挡》最终希望传达的核心精神是,无论你是谁,人总要为自己骄傲一回。“每个人的努力都值得被肯定,为自己的高光骄傲。套用节目中选手讲述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们骨子里流淌着不服输的血液。”

选手们为了自己的团队拼尽全力,即便汗如雨下也绝不后退。

新京报:此前已经有几档竞技类真人秀开播,在你看来,《势不可挡》的特点是什么?

王刚:此前国外竞技综艺的兴起,以及在亚运会大背景下,今年陆续出现了比较多的竞技类真人秀,《势不可挡》虽然是在2022年末开始企划,但为了保证我们思考得足够完善,录制和播出的时间都相对比较偏后。相比较其他几档已播出节目而言,《势不可挡》策划这个节目的初心,就是“肯定平凡人的努力”,去精英感,去圈层化,在节目中的100位选手,既有已经获得荣誉的世界冠军,也有默默无闻的运动爱好者。他们不见得都有一块金牌加持,但每个人坚持不懈的热血热爱都值得被尊敬。在项目设计中,我们反复考量观众的认知成本,力求让观众最直观地明白运动的燃,热血感,不会为了追求一个什么有噱头的包装,上一堆的价值观。

新京报:因为有了“最强大脑”团队的加持,《势不可挡》中有发挥了“大脑”优势的部分和环节吗?

王刚:《势不可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体能的“最强大脑”,创作初期的时候,我们甚至考虑过《最强身体》这个名字。十年的“大脑”制作经验,被观众所津津乐道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具备“秀”感的项目设计(例:魔方墙),二是用这些项目让素人闪闪发光(例:水哥)。在这次《势不可挡》中,对于体能项目的节奏把控,的确是有“大脑”的经验加持。同样的一个项目,可能在比赛规则中有一些细致的调整,就能有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举个例子,第一个项目的倒挂仰卧起坐,我们设置了倒挂以及水流加强项目的秀感,而每隔30秒的末位淘汰,让一个比较简单的项目,具备了拉开选手之间命运感的能力。

新京报:此前国外的同类节目都出过爆款,在《势不可挡》的制作过程中,自己的“本土化”或者特点是什么?

王刚:如果说一个“本土化”的特点,应该是在节目前面入场的选秀化。观众对于运动的人还是有一些刻板的印象,大牛蛙、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等,我们通过选秀化的入场,通过选手们极具运动魅力的硬照,让观众看到选手的多样性和值得欣赏的特点。

强者对局,实力说话。

选手:素人大概率不是有意识地去表现镜头感

新京报:节目的选手都是通过什么样的步骤、测试,筛选出来的?选手的标准是什么?

王刚:在策划节目的时候,对于选手群体的想象应该是:多元化、有亲和力、运动能力强、有热血感等等,我们的选手组从发掘选手到最后上节目一般会经过这样几个步骤:前期阶段,我们会先进行策划,划分出大致的一些范围,比如:体育生、国家保障团队、专项运动员等等等等,然后进行大量海搜,无论是从社交媒体,运动APP发布邀请信息,或者是实地深入体育社团、院校,蹲点;再通过人追人,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大量积累素人资源,并且注意领域划分。这一部分大约会筛选出1000人左右;中期的时候我们会进行简单的线上面聊,关于选手的个性,表达,此前的运动能力验证等等,全部会由整个选手组来共同判断。这一部分会筛选出400人左右;后期的时候,我们会根据选手的地区分布,统一安排在附近的城市中进行线下的体测。(北京、上海、成都等6个地方)体测由专业机构主导,参照国家运动员的考量依据,对选手爆发、力量、敏捷等等运动能力进行统一的筛选。这一部分会筛选出150人左右;最后阶段我们会同步准备一些预拍摄,比如平面硬照拍摄,前采等等,以及确立录制时间以后选手的反馈,最终筛选出参与节目录制的100人。

新京报;节目选手包括运动员、退伍军人、消防员、健身人士以及演员等等不同领域的人,很大程度上也算是一档“素人”节目。除体能之外,选手的真人秀综艺感、镜头表现力等等,是否也是参考指标?

王刚:我们常年做的是素人节目,素人大概率不存在什么综艺感或者镜头表现力。或者可以这么说,素人大概率并不是有意识地去表现镜头感。但我们在选择选手的时候,一定也是考虑到选手的性格是不是更有代表性,是不是更能让观众感受到,这部分的确也是我们考虑的一个方面。

设置: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比赛逻辑

新京报:对于节目中的竞技项目设置,比如抢沙包、仰卧起坐等,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项目设置的原则是什么?

王刚:项目的设置是服务于节目本身,节目的框架设计中每一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的意义,不单是一个简单的比赛逻辑。比如第一阶段,重点是让观众们了解并认识选手。在大部分素人选手观众都还不认识的情况下,这个项目需要的更是一种群像感。用群体共同完成同一个项目排名来帮助观众了解选手。又因为是第一个项目,要让观众认知成本比较低,一看就能够明白,一看就知道选手的实力。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仰卧起坐,这个大部分的观众都做过,并且有感知的项目。而第二阶段,随着赛制的推进,需要进行二分之一的淘汰赛,在这个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扬选手的长板,所以我们设置了力量、敏捷等等对抗。抢沙包就是其中一个,用简单的争抢逻辑和规则设置,让观众可以明确了解选手对抗能力下的身体素质。所有的项目设置原则都是:简单易懂,让选手有空间发挥,让观众能投入,有悬念等。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秀感”,用水、沙等等元素,再辅助高速特写等等特种镜头设计,加强观赏性。

节目用了水、沙等元素增加观感。

新京报:每一个项目在正式比赛之前,是否都有专业人士进行过预先测试?

王刚:每一个项目在正式比赛之前至少要经过三大轮的测试,第一轮是项目组结合专业运动顾问建议设计出一个小的Demo,会先进行一个内部的人员测试,主要考察项目核心能否达到我们想要的标准;第二轮是整体项目完成之后,我们会邀请部分专业安全测试人员进行一个极限的项目测试,比如用超过正常的力量,或者速度来完成项目,目的是通过最大化测试,发现并排除项目安全问题;第三轮是全部调整结束之后,在项目彩排的时候,我们邀请同等数量的体院大学生,比如100人,设定男女比例,完整完成项目比拼,并在结束之后访问这些素人反馈,这一部分是最后的优化,保证节目中的项目安全完善。

制作:安全康复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的考虑

新京报:作为一档现场需要强体能比拼的节目,现场的安全措施是怎么样的?

王刚:在节目的策划期,安全康复问题一直是我们重中之重的考虑。从体测部分就会开始由专业的团队一直跟进。在选手确定录制节目后,我们就会给每位选手做全面的体检,确保选手在这段时间内在节目录制期间体能比拼是没有问题的。其次在比赛现场,我们有专业的安全员团队随时在现场保障,比如在项目对抗中选手如果出现疑似会引起风险的行为,安全员会即刻干预。在比赛过程中,所有的选手会佩戴心率监测,保证我们能实时了解选手的健康情况。而在录制场外,我们配备了救护车以及医生,如果发生情况可以随时反映。

新京报:在整个节目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或者难度是什么?

王刚:整个项目的创作过程,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这对于国内的综艺市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赛道,它并不是一个已有的节目类别,所以各方面都需要周全地思考。这也导致了我们虽然是很早开始企划,但是录制和播出都比较晚。而对于市场来说,无论项目完成得如何,前面同类型节目已经播出了,观众是会有一定的审美疲劳,其他节目对我们会不会有影响,我们也不得而知。另外,也由于是新的赛道,所以各方面支持这个节目录制的关键元素,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赵琳

标题:《势不可挡》打造体能版“最强大脑”,安全保障是重头丨主创谈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kongqinen/6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