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灯会里看“一夜鱼龙舞”,商场里随处可见龙主题装饰,上海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纷纷推出寻“龙”活动……甲辰龙年将至,人们身边的“龙”含量达到了顶峰。
虽然每年生肖都是农历新年的重头戏,但在中国,民众对“龙”的热情远远超出其他生肖,这是为什么呢?
“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神物,其他都是普通的生物。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龙是民族的图腾,是我们的精神象征。”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表示,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包含着崇拜之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龙纹葵花式铜镜 唐(公元618-907年)首都博物馆 藏
2024年1月24日,辽宁省沈阳市,鞍山市博物馆藏清代黄釉龙纹瓦当。IC资料图
融合各部落图腾,形成中华民族符号
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绝大多数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生物,只有龙是想象出来的神灵。如果进一步细究,龙是多种动物的“融合体”。在众多说法中,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龙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形成于图腾合并。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著名学者闻一多,他在19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2024年1月26日,“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展出的龙纹盘。IC资料图
在《伏羲考》中,闻一多提到,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是各种图腾兼容为一体的结果,是文化认同的见证。
龙这一神圣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等含义,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后来,“龙”成了帝王的符瑞和标志,许多帝王的出生都与龙有关。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多民族统治者开始以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高祖刘邦就曾用“龙的传人”给自己的执政增添合法性。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政权的首领出生也多与龙有关。清朝更是把黄龙旗定为国旗,广泛用于对外交流,龙符号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进一步被世界所认同。
龙文化不仅是各民族统治者的符号,各族人民也以龙为吉祥符号。如在西南各族人民的史诗与民俗文化中,龙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叙事与信仰对象。也因此,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号。
2024年2月6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上展出的“玉龙(新石器时代)”。IC资料图
考古发掘证实龙文化历史悠久
考古发掘印证了龙图腾在中国流传悠久的历史。“龙文化的起源,早在8000年前就开始了,和埃及文明是同步的。”田兆元表示,在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龙的塑形,龙形玉玦,龙文化的造型已经产生。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的文化起源,并不晚于埃及文明。
兴隆洼文化遗址是一处位于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其中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94年发掘发现了一条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条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具有传统龙特征的龙形象。其中发掘的玉玦,也有龙形特征。
距今6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中的龙文化是兴隆洼文化的发展。其中出土的一件墨绿色C形玉龙保存完整、刻画出色、栩栩如生,曾经被考古专家称之为“中华第一龙”。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形象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虎图案,则可以作为约6000年前,龙文化进入中原的考古佐证。这一蚌塑龙出土于一座墓葬内,以蚌壳摆塑,长1.78米。龙昂首、曲颈、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专家认为,综合分析考证,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龙有着6400年的历史,是考古发现所知,中原地区年代最早、形象最为人们所认可、与后代龙的传承脉络最为清晰的远古龙的形象。
约5000年前,北方龙文化传入东南地区,北方、南方的龙文化开始融合。上海地区的古文化中也开始出现形象鲜明的龙。崧泽文化的龙是江南地区最早的龙形象。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镯上的类龙形象
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中,龙文化形象已经十分精美。如1984年出土的良渚文化蟠螭纹镂空足带盖陶鼎,镂空的足间有龙,而盖上、腰身上的龙纹更加精彩。后来青铜器上的龙纹,可以视为这种陶鼎龙纹的摹本。
此外,交龙纹、蟠龙纹和一头二身、二身一头、S纹等标准龙图案都曾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强势存在并流行。龙文化在南方也获得了普遍的认同,开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重要文化象征。
铜走龙 唐(公元618-907年)首都博物馆 藏
与龙相关的节日、民俗蔚为大观
田兆元还提及,中国与龙相关的节日和民俗十分丰富。“舞龙灯”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舞龙。据说舞龙灯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一种祭祀和祈雨的仪式,后来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如今,舞龙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遍及中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特别是在春节、元宵节,舞龙灯活动最为盛行。
春节过后不久,就有“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象征“龙角”)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仍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有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与龙抬头相关的习俗众多,现在依然广泛流传的是在这一天“剃龙头”,人们相信在“二月二龙抬头”之际理发,自己一年的运势可以随着升起的龙一起腾飞。这是典型的把自己当做了龙子龙孙的龙的传人。
五月初五“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赛龙舟相传为楚国人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传说。人们亦祭龙以求雨水、丰收等。赛龙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感恩英雄和健康生活,在中国长期保留下来。
铜龙头 清(公元1644-1911) 首都博物馆 藏
“六月六,晒龙袍”是流行于江淮流域的汉族岁时风俗。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传统节日天贶节。据说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后传向民间。此时即将迎来7月雷雨天气,民间于此时暴晒衣物书籍,预防发霉。据说,在这一天被晒过的东西整个春秋不生虫。
田兆元认为,可以将龙年看作中国人的“元宇宙”,“元宇宙”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糅合的产物,龙年无疑是中国人与“龙”这一虚拟神明联系最为紧密的年份,“在龙年,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国人与龙这一神明融为一体,龙年也因此成为非常重要的中国年,对大家有特殊的意义。”
“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属相都是个体化的,龙除了生物属性,还是神明,是国家的信仰,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保护神,所以大家都很重视龙年。”田兆元提及,很接地气的一个现象是,龙年生育率显著提高,人们都想生一个“龙宝宝”,“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个生肖有期待,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吉祥美好的形象,本身就有文化感召力,也有文化包容性。提起龙,我们都充满民族自豪感。”
标题:十二生肖里中国人为何偏爱龙?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xiaodugui/11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