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镜子》
是由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
马格里特创作的作品
目前收藏于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引发了
人们对视觉感知本质的思考
每位观看者都有各自的解读
不过从科学视角来看
画中的人眼与真实人眼在
结构上其实非常相符
白色对应于人眼中的乳白色巩膜
蓝色白云对应于人眼的虹膜
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眼球(或者眼珠)
虹膜的颜色比巩膜深
因人种而异
可能是棕色或蓝色
但眼睛最深色的部分是虹膜中心的瞳孔
它大量吸收光线
看起来呈现漆黑色
人眼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
画中的眼睛也都一应俱全

在画中
虹膜部分被蓝天白云填充
黑色的瞳孔仍然清晰可见
这种表现方式就与实际不符了
因为我们通常无法
仅通过观察他人的眼睛
就判断出他们所看到的具体内容
人眼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相机:
瞳孔如同光圈
控制进入光线量
视网膜则相当于感光元件
接收光信号
由于瞳孔很小
且大部分光线被眼内组织吸收
我们难以从外部直接观察到
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
人眼的光学系统
主要由角膜和晶状体组成
两者都是透明的
类似于相机的镜头组
角膜位于眼睛最外层,形状固定
而晶状体可以通过睫状肌的作用改变形状
从而调节焦距
使不同距离的物体
都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眼角膜的“镜中像”
具有独特优势
角膜的弯曲表面可提供广角全景画面
而眼球的运动和身体的移动
可捕捉多个视角
这些特性使得从眼角膜反射中
重建三维场景成为可能
实现了普通相机难以达到的效果
实现了“通过别人眼睛看世界”的效果

眼角膜的反光
还可以用力辨别照片或视频的真伪
研究者开发了
各种虚假图像视频检测技术
其中,通过分析图像中的眼睛细节
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研究发现,由于人的双眼位置接近
一张真实照片中左眼和右眼的
角膜反射图像通常非常相似
眼球瞳孔的形状也
可以用来给一张照片辨别真伪
下面两张照片同样是一真一假
诀窍在于
左图正常照片中人眼瞳
孔形状通常是规则的圆形或者椭圆形
而右图AI伪造照片中
瞳孔形状是不规则的

眼睛结构和功能的深入
研究不仅加深了
我们对视觉系统的理解
还促进了图像处理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
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
很多灵感都来源于一双眼睛
编辑:周梦真
资料:科普中国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标题:人工智能如何以假乱真?破解方法在这里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bingxiang/364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