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正式出版,拟共分五卷

《竺可桢年谱长编(1890—1949)》缘起

竺可桢,字藕舫,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科学史家。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绍兴市上虞区),1974年2月7日病逝于北京。哈佛大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科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等方面,竺可桢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竺可桢全集》24卷。

关于竺可桢年谱的编纂构想,其实早已有之,至少要追溯到四十多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初。彼时有若干版本的竺可桢生平资料简编做内部资料,但直至曾作为竺可桢秘书的李玉海先生编《竺可桢年谱简编》(2010年3月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对竺可桢生平活动的详细整理和研究,才真正开始步入正轨。

竺可桢

竺安2010年1月在该书“序”中指出:“自1974年竺可桢逝世以来,他的传记已经出版了六七种(也许更多),而概括他一生经历的年谱却还没有,这对于研究竺可桢和现代中国科学史的人来说,是很大的遗憾。目前,二十余卷《竺可桢全集》的编纂出版工作接近尾声,相信等它完全出版之后,会有更多的人去研究竺可桢,同时也更希望有一本《竺可桢年谱》。”

其实在2000年,《竺可桢全集》编纂启动之前,《竺可桢全集》主编樊洪业先生就跟潘涛(当时是《全集》的策划编辑兼责任编辑)多次交流过,希望在《全集》完成后,能够开展《竺可桢年谱长编》的编撰。樊洪业先生预想,待做完《年谱长编》后,还要撰写《竺可桢大传》,这也是大家的期望,他是担此重任的不二人选,孰料樊洪业先生不幸于2020年病逝。他的满腹经纶与美好愿望都遗憾地随他远去。作为领军人物,他的离去,是竺可桢研究以及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与中国科学院史研究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令人惋惜。李玉海先生在参与《全集》编纂的同时,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爬梳、地毯式搜索,不仅为《年谱长编》奠定了雄厚的资料基础,而且基本编撰完成了《年谱长编》(1890—1949)的初稿。此后,在《年谱长编》编撰过程中,编者充分利用如今的数据库、互联网、微信群等优势工具,加上多年积累的学术人脉,予以拾遗补阙。同时,编者邀请李杭春老师(著有《竺可桢与国立浙江大学年谱》)加盟编撰团队,负责《年谱长编》1936—1949年时间段的内容增补、修订。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努力,在2024年11月《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1890—1927)最终得以正式出版发行。第二卷正在紧张的编辑中,预计2025年出版,其他三卷也在整理中,将陆续出版。

《竺可桢年谱长编(1890—1949)》介绍

《竺可桢年谱长编(1890—1949)》拟分五卷,五卷年谱总字数约200万字。《年谱长编》主要以24卷《全集》为基础,尤为重视搜寻《全集》未收入的文稿,同时辅以多年来广泛收集的相关资料,加之所阅览到的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所挖掘的相关史料及留学期间的档案等资料,力求全方位展现竺可桢的生平与精神遗产。除了文字外,并配以他本人相关的墨迹与摄影、收藏照片,以及搜集到的相关墨迹与照片。

撰著《年谱长编》,遵循“求实”准则,主要依据《全集》及其他第一手原始资料进行,做到言必有据,力求客观地反映谱主一生的全貌和人生轨迹,包括:科学成就、社会贡献、重要经历;在现代科学、教育发展中的地位;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重大科学、科研组织和社会活动;深邃的思想、深刻的见解与论述;高尚品格、风范的形成与演化;与各界人物的友谊与交往;家庭、亲友、师生与社会人脉,等等。

《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

不同于《竺可桢年谱简编》,《年谱长编》在反映竺可桢科学成就的同时,附以著名学者的评述;在反映竺可桢参与的学术活动及重要科学、教育与社会活动的同时,对出席活动的关联人物也有所记载,以将竺可桢置于当时精英人物群体之中加以记述,展现精英人物的群体画面,在共同参与的重要活动中表现竺可桢,也可增加本年谱的史料价值;尽可能详细反映竺可桢的足迹行踪。

鉴于资料数量巨大,《年谱长编》将分卷出版,各卷的时间划分以竺可桢重要经历转折为依据,兼顾各卷文字数量的大体均衡。

第一卷起讫于1890年至1927年,涵盖竺可桢幼年、求学、执教经历。这一时期,竺可桢先后在毓菁学堂、东湖法政学堂、澄衷学堂、复旦公学、唐山路矿学堂求学,后作为第二批庚款考选生赴美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哈佛大学就读,获博士学位。回国后相继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任教,短期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以及气象事业建设人才。是我国气象科学、气象事业以及地理科学的奠基者。本卷所收相关资料文献,部分为首次发现公行于世,未收入《竺可桢全集》。

第二卷起讫于1928年至1935年,是竺可桢参与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阶段。本卷所涉时期,竺可桢主持在南京北极阁营建气象学研究基地,培养和凝聚了一支精干的研究队伍,办刊物,办年会,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着力推进国家气象事业建设。

第三、四、五涵盖了1936—1949年,是竺可桢主办浙江大学、浙大西迁、东返的时期。第三卷,起于1936年,竺可桢于4月受命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止于1939年(49岁),11月迁校贵州。竺可桢长校期间,大力革除弊政,组织优秀教师队伍,实施教授治校,确立“求是”校训,注重通才教育,推动科学研究。抗战西迁,艰难办学,经历了遵义湄潭时期的相对稳定之后,浙江大学在困厄中崛起,一跃而居全国少数著名大学之列。

第四卷,起于1940年,2月开始在遵义办公;止于1944年(54岁),10月竺可桢陪同英国学者李约瑟参观遵义、湄潭。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和气象研究所两兼的岗位上,主要精力在组织管理。其作为名流学者,留下的各类会议演讲词,表现出对民生疾苦、国民素质、民族命运、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深切关怀。

第五卷,起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年底部署准备迁校回杭州;止于1949年(59岁),杭州解放在即,竺可桢4月避居上海,5月在上海迎接解放,7月赴北平,参加新中国的组建。第六卷及以后的部分将由中国科学院相关机构组织编写。

《竺可桢年谱长编(1890—1949)》作者简介

李玉海(1938— ),曾任中国科学院技术条件局局长、竺可桢秘书、《竺可桢全集》副主编。著有《竺可桢年谱简编》。与樊洪业合著《竺可桢的抗战年代》。

樊洪业(1942—2020),科学史学家,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院史研究室主任,“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著有《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科学旧踪》《欢迎赛先生》等,主编《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竺可桢全集》和“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

潘涛(1964— ),科学文化学者、出版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竺可桢全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出版组组长。著有《魔仆与泥人——什么不是科学》及多部译作。

来源:伏健强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题:《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正式出版,拟共分五卷

地址:http://www.cdaudi4s.com/heji/362804.html